新春伊始,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到处是一片欢庆祥和的景象:层层的梯田环抱于山间,犹如一条条银链,绿意掩映在山坡上,一座座吊脚楼错落分布。村民们喜笑颜开,热情地招待着远道而来的游客……“梯田美景四海宾朋共分享,生态旅游广大民众同收益”,大寨村一家民宿门口贴着的对联似乎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今年春节假期,龙脊梯田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60.95%。位于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的大寨村更是游人如织。2022年12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大寨村成功入选。
风光能致富
龙脊梯田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梯田面积达66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无比壮观,且每个季节呈现不同景象,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2003年之前,大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是当时村民们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3年以来,大寨村修通了公路,金坑·大寨瑶族梯田景观区正式对外开放,“千层天梯”“金佛顶”等梯田特色景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对于缺少资金的大寨村来说,想要享受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红利,就必须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经过协商谈判,2007年,大寨村与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同时,龙胜县政府不断投入资金用于包括大寨村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升级,将全县旅游景点通过环线连接起来。
通过发展旅游业,大寨村走上了“梯田流转有租金、梯田入股享股金、梯田务工挣现金、梯田维护得奖金、梯田旅游发薪金”的乡村振兴之路。不少曾经因贫困**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景区里开起了农家旅馆。
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芊介绍:“公司和大寨村签订了旅游合作开发协议,村民们负责种植水稻、维护梯田景观,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村寨。”
乡村旅游火了,村民自然更有盼头了。大寨村村支书余琼通介绍,通过发展旅游业,目前,大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4万元。
文化有传承
近年来,大寨村牢牢把握“水稻就是风景线,梯田就是金饭碗”底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严格遵守稻田耕种、收割等生产时令,加强梯田保护,确保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同步可持续发展。
结合本地特色,大寨村通过开展晒红衣、红瑶织布技艺展示、举行集体婚礼等方式,将红瑶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业态,让游客亲身体验红瑶传统文化的韵味,促进红瑶传统文化传播。
同时,大寨村还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修缮,保持村庄原有的木构建筑风格。而今,村寨依山傍水,上百栋干栏式传统木楼沿着山坡层叠而上,古朴典雅、别具韵味。
大寨村小学校长潘熊辉感慨道:“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也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学校保留的几个木房子也是配合本地旅游发展所需。”
当前,大寨村旅游发展主要围绕梯田及空中索道观光、红瑶民族歌舞、木楼民宿、特色商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同时十分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六月六“晒衣节”,集中展示红瑶晒衣盛况、民族传统技艺;编排民族特色的红瑶歌舞,常态化开展演出,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
发展可持续
现在的大寨村,老乡们不仅将梯田当作风景来“耕种”,还通过对梯田灌溉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促使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事实上,大寨村的景观是由村寨、梯田和森林共同构成的。为保护好这片原始森林,大寨村专门设立了一支由20名村民组成的护林队。同时,大寨村还成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村民自治为主,组织全体村民共同参与,配合政府、企业建设停车场、景区步道、民族歌舞场等,开展梯田恢复维修。民企关系融洽和谐,形成了人人都是景区股民、人人都是旅游建设者、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的良好局面。
除核心区12个村小组享受集体经济最大分红外,另外4个村小组虽然不在核心景区,但是也通过参与旅游服务、维护景区秩序等方式,实现了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阳庆国介绍,龙胜积极引导大寨村树立“种田就是种风景,种稻就是种人民币”的理念,以旅游业促进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原生态的梯田景观为核心,制定村规民约,制定系列生态和景观保护规定,促进当地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寨走出去的人才也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余琼通介绍,2008年起,大寨村便从集体经济收入抽出部分资金设立“鼓励教育奖”,每年从集体分红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考取一本院校的学生可获得5000元奖励,考取二本院校的学生可获得3000元奖励,小学生每考取一个A也可以得到50元奖励。
而今,大寨村正走在旅游促进人民富裕、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梦想逐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