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启动《广州慢行空间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对广州市现状慢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改善指引与示范方案。
民众对慢行空间的需求长期存在。一方面,现代化大都市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不同人群的生活节奏不同,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随着出行方式变革,既有的慢行设施被挤占,要求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城市建设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考虑舒适度,“快慢分明”提供了现代城市所必需的温度。
打造慢行空间,必须从实际困难入手。自行车和电动车或是穿插在机动车道间,或是骑上路边与行人争道,导致慢车道“慢”不下来,带来的安全隐患格外突出;地铁车站附近接驳方式复杂,各类车辆停放无章,又缺乏必要的管理,时常造成拥堵……这些问题切实存在于街头巷尾,影响到民众的出行体验。
慢行空间的“慢”,关键在于确保“各行其道”。《研究》聚焦广州市区缺少非机动车道的实际情况,从快慢交通空间分隔、分道行驶等角度,提出现状道路改造指引与道路断面改造模式,明确非机动车通行路权,为交通管理部门逐步完善城市非机动车道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还提出,要示范先行,支撑全龄友好城市建设。例如,针对儿童的特殊需求,应通过增加彩色铺装、规划连续慢行路径等方式,让上学路既安全又富有童趣。医院附近车多人杂,老年人行动较慢、反应不及时,慢行道需上连天桥、下通地铁,规整区域、铲平障碍。在建的农讲所“接驳慢行示范区”,中山一院“健康无碍慢行示范区”,无疑是很好的例子。
充分发挥广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支撑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慢行空间被寄予更多期待。
(默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