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的新人培养:往届“种子”开花结果,新生力量蓄势待发

首页 > 社会新闻 > 内容

上影节的新人培养:往届“种子”开花结果,新生力量蓄势待发

要说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最“high”的舞台无疑是创投。 这里的大多数电影人都很年轻,初出茅庐; 大部分电影项目还在构思阶段,加之强烈的表达欲望,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6月15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SIFF)历时四天完成全部工作,并揭晓荣誉。 同日,新近启动的“6+1”体制外“Y计划”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也公布了第二批入选人才名单。

活动合影

多元化的创投题材年轻人视野更广阔

本次影视创投项目共收到有效项目申报679份。 经过评选,33个项目入围,其中“青年导演项目”8个,“国际合作项目”2个,“在研项目”13个,“在研项目”10个。 这些项目话题广泛,亮点频发,引起了行业组织代表的浓厚兴趣。 活动期间共完成643场谈判。

在这里,创作者得到最直接有效的帮助。 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和荣誉,即使没有获奖,至少也得到了中肯的建议和真诚的“真话”。

古往今来的乌尔善、陈志希和辛雨坤担任评委,畅谈了对新生代电影人在这部作品中的创作状态的感悟。 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往往需要提醒创作者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类型。 “如果是面向节庆的,要有效控制自己的成本;如果有商业需求,就要考虑自己的作品在娱乐环境下,考虑是否成熟,预算是否能匹配你完成作品。 “

上影节的新人培养:往届“种子”开花结果,新生力量蓄势待发(图1)

乌尔桑

乌尔善很高兴在“计划中”环节看到很多创作者真的有驾驭一部电影的能力。 “这是真正判断导演的能力和团队完成一部电影的能力。拍过太多好的剧本,我更看重的是测试项目。再好的表达题材和出身,也要看如何是拍出来的。所以除了说好的,我也会尽量说出每个项目‘不好’的地方。” 乌尔山说道。

今年的创投元素五花八门,似乎有些与生俱来的“南方气质”。 《雨夜曼波》、《碧水大雨》、《伟大的全智贤》都是以现代上海为背景来讲述的。 其中,《雨夜曼波》讲述了雨夜相爱、相杀、相互救赎的故事; 《碧水落暴雨》讲述了上海女人李清水的身世; 爱。 而《醒来感觉我爱你》回到1930年代的上海,讲述了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爱情故事。

《中国的味道》的故事发生在千年的杭州; 《时光旅馆》中,曾经的恋人在南京玄武湖畔重逢; 《两时区》将故事设定在深圳,将城市与情感完美融合在文字融合中; 《坏朋友》将故事设定在yan火爆棚的广州,讲述了一对少女的友情与危机; 《9号热带气旋》虚构了一个热带南部岛屿,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破坏; 而《南方工作室》则讲述了一群看似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意外身陷南方,在各自选择的过程中逐渐面对自己的遭遇。

活动合影

在谈及今年项目评审的感受时,评审制片人陈志喜表示,自己去过不少创投项目,这次来到上海,很高兴看到项目的多样性,不限于某些主题。 “几年前在创投平台上,我们经常看到10个项目中有8个是犯罪分子,不是疯就是变态。难道仅仅是因为这种类型容易上手、时尚有趣吗?但它离我们有多近呢?”活着??” 陈志希这次很开心,“我看到了更丰富的创作,制作中的项目色彩鲜明,一个平台更具包容性,也会给更多的创作者一个舞台。”

对于今年的奖项,评委们也有自己的考量,“以往他们会主打纯头部项目,给钱给奖,但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市场有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他们的鼓励,但也是为了呈现。所以我们也希望在奖项上能做到尽可能的平均,奖励更好的作品,就是鼓励更多的创作者来到这个平台。”

16年来,“6+1”成长体系成效显着。

上海电影节创投是一个成绩斐然的舞台。 影创创投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见证87个项目投产,其中72个项目参加了国内外各大电影节,44个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63部影片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上映后,可以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那嘉佐导演凭借上影“青年导演计划”出炉的作品《街头男孩》参加了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创投荣誉发布

在今年的创投荣誉发布仪式上,一个温暖的关键词就是“回家”。 《街头小子》导演那嘉佐从济南路演来到上海,是作品上映的前一天。 距离上影节的创投之旅,已经过去了七年。 “我去过很多电影节,总想回家看看。” 娜嘉佐说道。

陈翠梅导演曾“参训、监制、评手机电影、获金爵奖”。 今年,她再次成为创投的一员。 她的《远方》获得了今年“创意推荐项目”的荣誉。 “上海电影节真的很爱我,每次都有不同的身份,这次在创投很惊喜。”

鹏飞曾任上海电影节创投训练营导师,此前作品《遇见奈良》入围第23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此次他的新作《醒来感觉我爱你》(以“在建项目”身份亮相创投),最终获得“天宫一财特别关注项目”荣誉。

《雪云》放映

入围2019创投青年导演计划并获得“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的《雪云》,作为本届上海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影片,荣获“媒体焦点电影”。 在本届电影节“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和“中国新风格”两个单元展映的电影《一与四》也入围了2020年创投“在制项目”,受到“天宫一彩“计划”和“墨菲电影新声特别关注计划”荣誉。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平台不是最后一站,而是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希望创作者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是乌尔山对风险投资意义的总结。

华林视频特别关注的项目《时光旅馆》的导演翟以翔希望在上海电影节上寻求后期制作、音乐版权和发行方面的帮助。 他感慨万千,早年刚做媒体摄影师的时候,每天都跑去拍采访。 “上海电影节给人的印象几乎是每年的雨季,每天都下雨,很有韵味,那个时候,我也会想一想。”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以电影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今年他终于第一次用作品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形成“短视频、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金爵亚洲新人单元、金爵奖和SIFF YOUNG×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 “6+1”梯形新人培养体系从电影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出发,介入不同成长阶段,不断加码新人培养。

从创投阶段,《哪吒》走上了新导演之路。 时隔十年,奔赴金爵正赛,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训练营复审评委和导师的李晓峰,一次在上海离自己的电影梦想又近了一步。

”上海电影节对我很好,我一直心怀感激。风险投资给了《哪吒》在这个行业的起步和获得关注的机会。2020年金爵奖提名给了《风与海》 “从电影节开始,是进军内地电影市场的最佳机会。” 经历过多次电影节,李晓峰认为,上海电影节的支持让他受益匪浅,“一是本分,二是诚信。什么是本分?就是知道创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创投是展示和行业交流的平台,不是明星工厂,只有守住这个本分,年轻的创作者才能用自己的本质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扶苗助长,越界越线。

6月15日下午,李晓峰、邵一辉、申奥、刘寻子墨、文牧野、游小影、何东等青年电影人共同领取了入选SIFF YOUNG×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的荣誉证书。

SIFF YOUNG×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又称“Y计划”。 作为“6+1”成长体系中的“1”,该计划在上海市电影局的指导下,将于2021年正式启动。 这一人才发现计划,一方面打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阶梯式培养与产业资源的对接; 上海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上海完善电影人才培养生态格局,推动全球影视创作中心建设。

两年前第一期节目开播后,五位青年导演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饶晓志的《归途》在上海制作立项,获得了落地上海的年轻上海电影人的支持。 影片上映后成为2022年国庆档票房冠军; 市场收益; 梁铭第二部长片《逍遥游》在沪获批,已开拍...

总决赛评委会主席、导演黄建新也曾多次在上海电影节上担任不同职务。 黄建新赞赏上海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对青年电影人的支持。 “我们需要更多像SIFF YOUNG这样有人才支持的项目和政策,直接对接而不是筛选不成熟的项目,看到已经成为导演、制片人、编剧的人才,从政府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注。” 今年将制片人纳入支持名单的创举,也得到了中国电影金牌制片人的称赞,“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各类电影创投活动中唯一的创举。”在他看来,新导演只了解电影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电影行业的全过程,一个好的制片人能够理解新人的艺术追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他可以帮助新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掌控全局。”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