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夏理财、盛京银行、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近期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部分产品存续期限仅约半年。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23年3月28日,当月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为90款。有金融业内人士提醒,对投资者而言,应优先选择投研实力强劲的理财机构,以及优秀理财机构旗下主打稳健风格的明星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募集规模较大、业绩表现良好、市场反响积极,产品提前终止的可能性较低。同时,投资者应注重考察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
有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成立不足半年
3月以来,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如华夏理财于3月22日提前终止一只名为“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的理财产品,3月21日还提前终止“华夏理财ESG混合偏债型一年定开理财产品2号”; 盛京银行于今年3月9日提前终止了成立于去年9月的“盛京银行添益系列理财产品六个月定开67期”;宁银理财于3月9日提前终止了于去年12月才成立的“宁银理财皎月积极进取挂钩型开放式理财33号”。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银行及理财公司提及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是“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保障消费者利益”“避免造成投资损失”等,有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介绍中提到,提前终止的情形主要包括市场收益率大幅波动、理财资金所投资的相关资产提前终止等。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分析,从机构角度出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可以转移机构“注意力”,通过“内外兼修”以达到净值化时代的转型要求。与此同时,或将造成投资者对机构产生“感情”危机,对机构未来经营发展和品牌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后续通过积极有效行动或将“挽回”投资者的心。不过,亦将导致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降低,投资者或将“系好安全带”,保持观望状态。
“对投资者而言,应优先选择投研实力强劲的理财机构,以及优秀理财机构旗下主打稳健风格的明星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募集规模较大、业绩表现良好、市场反响积极,产品提前终止的可能性较低。”普益标准研究员姜玲提醒,同时,投资者应注重考察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优先选择采取价值投资理念的理财产品,防止底层资产遭遇信用恶化事件导致产品收益下跌,维护自身期望投资收益。
理财存量规模连续三周微降
记者关注到,随着近期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的陆续披露,部分银行理财公司的业绩也随之出炉,理财公司的2022年的管理规模涨跌不一。如招商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67万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3.96%;光大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光大理财管理资产总规模11852.41亿元,比2021年末增加1175.32亿元,增幅达11.01%。
从近期的情况来看,广发研究固收团队的研报指出,3月以来理财存量规模,已经连续三周下降,分别下降10亿元、1000亿元和300亿元。截至3月24日,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3月17日下降300亿元至27.88万亿元,主要是受存量产品到期影响。其中理财子规模同步下降230亿元至23.80万亿元。此外,2023年3月以来(截至3月24日),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2300只,相比2月同期增长8%,募集规模或在5185亿元,相比2月同期下降14%。虽然理财新发产品数量稳增,但是募集规模进一步放缓。
“业绩不达标产品的打开或到期,或仍为银行理财赎回压力来源。3月27~4月2日业绩不达标的定开产品开放规模为1315亿元,规模较上周增长184亿元。”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分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楚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