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 近日,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培训班在安庆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童宏葵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主题,介绍了该校编制“周转池”试点工作成效。 想引进优秀人才,但苦于编制紧张,这是很多事业单位都会面临的难题,对于教育和医疗领域,尤为普遍。如何在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满足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此,安徽省近年来积极探索编制“周转池”制度,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向教育、卫生等急需行业投放,专门用于保障专业技术人员。 据了解,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的编制是在2011年在校生规模为6000名的基础上核定的,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2018年左右在校生规模突破1万人,编制不够、教师不足、结构不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童宏葵介绍,学校2019年成为安徽省编制“周转池”试点单位,这一创新机制恰似一场“及时雨”,给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源头活水,实施3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破解无编可用,让编制活起来。试点前,学校原有编制满足不了国家规定的生师比要求,老师面临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科研工作也无法展开。编制“周转池”试点,实现了有编可用,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干事创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