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2个物种,其中深潜/远海鲸类物种9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瑞氏海豚(花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糙齿海豚和瓶鼻海豚;须鲸1种。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介绍,与前六航次相比,本航次不仅进一步积累了抹香鲸、弗氏海豚、短肢领航鲸等南海常见深潜鲸类物种的生态学、声学和行为学数据,更扩大了瓶鼻海豚、瓜头鲸和糙齿海豚等鲸类物种在南海的分布范围。此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航次新增了须鲸在南海的野外记录,获得确切的位置和栖息环境信息。
相关资料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然而,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以及少数近岸物种,比如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学调查外,针对南海尤其是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等深远海区,鲸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2019年以前还是一片空白。迄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经组织了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国际上在南海鲸类认知方面的多项空白,并为我国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松海表示,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科考调查,科研人员已经逐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继而面向鲸类相关的世界前沿问题。未来,科研人员将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特征、生态功能、栖息地特征及潜在威胁因子等科学问题。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