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① | 因地制宜向新而行 用科技创新蓄势赋能

王一鸣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在湖南视察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且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实现路径。

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从AlphaGo、ChatGPT到Sora,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深度融合,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大幅提升生产率,推动众多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对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重要关口的中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才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突破。

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为确保其在关键战略科技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围堵打压,在科技等领域搞"脱钩断链",实施"小院高墙"战略,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划定边界,采取更严密更大力度的对华科技封锁措施。我国正处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的关键期,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战略主动。

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正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与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仍存在短板弱项,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迫切要求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加强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迅速缩小我国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随着美国加大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和打压力度,我国已很难像过去那样依靠跟随追赶加快科技进步,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面向未来,要前瞻性布局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在原始创新、前沿技术探索上占领制高点,在部分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以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技术创新主要以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部分终端产品形成了国际竞争力,比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但部分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仍要依赖进口,这就要求强化创新过程的市场需求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无论是加强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还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都需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迫切要求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

以科技创新之"钥"开启产业创新之"门"

产业强,科技创新必须强。以科技创新之"钥"开启产业创新之"门",要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要聚焦集成电路、6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力消长的关键变量。未来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先发锁定型和长期探索性,决定了要将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作为开辟其新赛道的优先项。要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未来产业,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鼓励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完善科技成果孵化支持,赢得先发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左右。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战略方向,加快钢铁、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经营管理等全链条多元化应用,进而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打造更多绿色车间、工厂、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西方国家以"去风险化"为名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行"去中国化"之实。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但仍存在"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全而不精"问题,仍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要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多措并举强链、延链、补链。发挥科技创新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作用,推动工艺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制相结合,以更高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完全匹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旨在突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和断点,促进科技同产业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生态。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拓展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和精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四川有条件有能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

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具有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达10个。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四川有条件有能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努力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布局一批中试熟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措施,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四川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是我国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四川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场景。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进国家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