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

首页 > 社会新闻 > 内容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

【编者按】

2023年6月11日,由编剧陈丹燕执导的首部纪实长片《开胃菜流淌的方向》将在上海电影节首映。 她的好友、摄影师丁小文8年来一直跟随陈丹燕,往返于塞尔维亚和上海之间。 丁晓雯用镜头记录了电影的幕后故事,包括陈丹燕的工作状态、她面对的现实以及她汲取的灵感。 以及影片是如何从朦胧的雏形逐渐走向成熟的。 贝尔格莱德闹市区,一家著名的百年书店今非昔比,举步维艰; 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一直在倒计时,等待重新开放; 年轻的艺术策展人吴先生,正在默默地收集时代、记忆和气味,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一个理想的展览…… 3个旅途中的真实故事组成了这部电影,也勾勒出了今天塞尔维亚的剪影。

2014年10月,在飞往塞尔维亚的飞机上,陈丹燕正在阅读《哈扎尔词典》。

2014年10月,在飞往塞尔维亚的飞机上,丁小文画了一幅塞尔维亚地图。

那一年陈丹燕第一次去塞尔维亚。 她向我借了相机。 上次她去北极,她找我借了一台尼康FM2。 我说不行,你要么带我一起去,我们就一起去了。

陈丹燕说她要去塞尔维亚读书。 塞尔维亚很陌生,几乎找不到资料。 陈丹燕拿到一本塞尔维亚旅游书,英文的,上面有一张塞尔维亚的地图。 地图上的字很小,舱内光线昏暗,很难导航。

我们依次翻阅。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按照游记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张塞尔维亚地图。 我们计划去中间的莫拉瓦河谷,看看沿岸修道院的壁画。 因此,我们在随机绘制的塞尔维亚地图上标记了我们要去的修道院。

接下来的七年,陈丹燕在塞尔维亚的漫漫征途就这样开始了。

2014 年贝尔格莱德老城的街道。

2014年,贝尔格莱德老城区的街道上人很少,我们就在附近闲逛。 街角有一架破旧的钢琴,陈丹燕跑过去弹了几个音节。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1)

2014 年 10 月结束,修道院。 我们住在寺院宿舍。 深秋十月,山里寒冷刺骨,宿舍里的被子盖的很薄。

2015年11月,陈丹燕在塞尔维亚中部山谷修道院的壁画前。 这幅肖像出现在 2017 年出版的 塞尔维亚语版的封面上。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2)

2015年11月,陈丹燕在塞尔维亚中部山谷的修道院里阅读《哈扎尔词典》。 灯光照耀着建于公元十一世纪的修道院。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3)

2015 年 11 月,在修道院。 陈丹燕的笔记本放在矮凳上。

2015年11月,第二次去塞尔维亚,我们来到了贝尔格莱德老城,那里有一家叫“”的咖啡馆,是陈丹燕喜欢去的地方。

阿兹拉的歌词被转录在咖啡馆面向街角的大玻璃上,在灯光的照耀下,隐隐约约地落在咖啡馆外的人行道上。

陈丹燕喜欢在靠近玻璃窗的小圆桌前工作。 在电影《流沙的方向》中,“办公桌系统”是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之一,咖啡厅的小圆桌也成为了里面的主要元素。 当时,陈丹妍比拍摄团队提前几天回到上海。 我们在莫拉瓦河谷沿岸的修道院拍摄时,接到了刚到上海的陈丹燕的电话。 她兴奋地向我介绍了一个人:Geca Kon书店的总编辑米先生。

陈丹燕希望我们的摄制组回到贝尔格莱德后,能给米老师拍几张。 我们找到了米先生,他和他的 Geca Kon 书店,电影《开胃菜流向何处》中的这个故事线索就出现了。

2015年11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老城的一家咖啡馆工作。

2015年11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老城的一家咖啡馆打工。

2015 年 11 月,Azra 的歌词被转录在咖啡馆的玻璃上,以及半地板白色钩编窗帘的细节。

2015年11月,我拿着陈丹燕寄来的米老师的名片,在Geca Kon书店找到了米老师。 我在贝尔格莱德老城的街道上拍了米先生的照片。

2017 年 11 月,当我们在贝尔格莱德开始拍摄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时,复制在咖啡馆大玻璃上的歌词不见了。

2016年6月,我们去塞尔维亚的时候是夏天。

Geca Kon 书店和米先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家诞生于1901年的书店,书店店面保留着1934年的装修,是当年南斯拉夫最大的国营书店。 我们还在书店对面遇到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她的名字叫,那年她9岁。

2016年9月,陈丹燕的塞尔维亚新书《追梦之地——可萨词典地理读物》发行。 同时,她制作了一套两集的作家短片和宣传片《一个作家在旅行》; 同年10月,陈丹燕成为塞尔维亚驻华旅游形象大使,同时发布了自己的“塞尔维亚文化地图”。

也是在这一年,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对中国开放免签资格的欧洲国家。

“世界如此美好,陈丹燕的梦想成真了。” 陈丹燕在《幻想》中写道。

2016年,Geca Kon书店。 在出版第一版《可萨人辞典》的书店里,一个女孩在作者家对面的街道上跳舞。

2016年,Geca Kon书店内景。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4)

2016年,Geca Kon书店内景。

2016年Geca Kon书店内。陈丹燕和米先生。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5)

2016年Geca Kon书店内。陈丹燕和米老师。

2016年,陈丹燕在Geca Kon书店打工。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6)

2016年,在Geca Kon书店对面拉小提琴的女孩,那年9岁。

2016年,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米海利亚诺大公街拍。 Geca Kon书店二楼阳台上的陈丹燕和米老师。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7)

2016年,在塞尔维亚北部城市,陈丹燕在旅游。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8)

2016 年,陈丹燕在塞尔维亚北部的一个火车站。

塞尔维亚北部,2016年夏天,伏伊伏丁那平原,陈丹燕走在一大片向日葵田里。

2017年11月,再去塞尔维亚时,陈丹燕编剧的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已经进入拍摄阶段。

塞尔维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 当时,塞尔维亚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在装修,还没有开馆。 博物馆的藏品和办公室设在一座黄房子里,陈丹燕称之为“小黄房子”。

小黄家二楼的办公室里,陈丹燕摆着一张办公桌。 办公桌上放着陈丹燕上班时翻看的书籍资料,坐在办公桌前的窗外风景,旅行用的GR相机和水杯都放在办公桌上。 办公桌前工作心态的具体呈现,是作家在旅途中的工作方式,也是影片对应博物馆故事情节的另一套作家“办公桌系统”的视觉表达当代艺术。

2017年11月,陈丹燕在“小黄房子”的办公桌上。

2017年11月,塞尔维亚当代艺术馆《小黄房子》陈丹燕书桌细节与物件关系。

收藏于塞尔维亚当代艺术博物馆“小黄屋”的艺术品。

2017年11月,陈丹燕在“小黄房子”的办公桌前办公。

2017年11月,当代艺术馆正在进行装修。

2017年11月,当代艺术馆正在进行装修。

2017年11月,陈丹燕在拍摄电影《流沙流淌的方向》。

2017 年 11 月,电影《开胃菜流向何处》拍摄期间的贝尔格莱德街头。

2017年11月,在拍摄电影《流沙的方向》时,陈丹燕在骑行时看到了贝尔格莱德街头的涂鸦。

2017年11月,在拍摄电影《流沙的方向》时,陈丹燕在骑行时看到了贝尔格莱德街头的涂鸦。

“书桌”是影片的重要结构部分。 陈丹燕一直在想,自己能在拍戏方面做出什么贡献。 我一直笑话她,她只会拍书桌。

事实上,也只有她能这样拍着桌子,这么感慨。

对“办公桌系统”的探索实际上始于 2015 年在贝尔格莱德的一间旧公寓里。 这是一套建于1907年的公寓。我们去塞尔维亚旅行时都住在那里,在公寓里玩得很开心。 后来电影“Desk ”贝尔格莱德部分的拍摄就是在这间公寓里完成的。

2016年6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的旧公寓里。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9)

2016年6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的旧公寓里。

2018年5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拍摄电影《流淌的方向》时的办公桌。

2018年3月,陈丹燕在上海拍摄电影《流沙的方向》时的办公桌。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10)

电影《流沙的方向》,拍摄了“陈丹燕在上海的办公桌”场景的氛围图。

2018年3月,陈丹燕书桌细节与物件关系。

2018年3月,陈丹燕书桌细节与物件关系。

2019 年 10 月,上海。 我们为电影“开胃菜流向何处”进行了重新拍摄。

陈丹燕想补一下电影开头那段,她在咖啡馆的小圆桌前工作。

我们重现了上海贝尔格莱德咖啡馆的外观,并重现了咖啡馆里小圆桌的细节,桌面的旧质感,窗边的白色钩编窗帘,杯子,还有紫色的小花。 拍摄时,陈丹燕将手电筒包好,然后以平时思考的速度移动照片上的光源。 小圆桌照片上移动的光柱表达了作者看照片时的想法。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11)

2019 年 10 月,上海。 重拍了电影《流沙的方向》,复制了咖啡馆里的小圆桌。

2019 年 10 月,上海。 陈丹燕在一家咖啡馆的小圆桌前工作。

2015年11月,陈丹燕在贝尔格莱德老城的一家咖啡馆工作。 此图为在上海拍摄时的布景参考图。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12)

2019 年 10 月,上海。 电影《流沙的方向》是补拍,一束光在小圆桌的照片上移动。

2019 年 10 月,上海。 电影《流沙的方向》正在重新拍摄,陈丹燕正在工作。

2020年1月,陈丹燕构思了一组视觉图。

自2014年第一次去塞尔维亚以来,我对这八年来塞尔维亚旅游工作的对象做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呈现:

书籍、笔记本、照片、电脑、塞尔维亚旅行的物件、工作中使用的地图等具象物件,以及物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承载着作家在塞尔维亚旅行的记忆和创作灵感。 这组平面图是一个作家在工作中的心境的具体表现。

旅行的工作对象,平面视觉图之一

旅行的工作对象,视觉计划 2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图13)

旅行的工作对象,平面视觉图 3

塞尔维亚,八年漫游,一本书,一部电影。

2023年6月,上海思南书店,陈丹燕邀请大家观看电影《开胃菜流淌的方向》。 她特意带了一瓶塞尔维亚红酒,一瓶塞尔维亚白酒,还有一点寺院自制的55度烧酒。 她和看电影的人敬酒,关灯,看电影。

2023年6月2日,电影《流沙的方向》相关图片展“书桌前的浩瀚”在上海思南书店呈现。图为展览现场:咖啡厅大玻璃橱窗

2023年6月2日,电影《流沙的方向》相关图片展“案头前的浩瀚”在上海思南书店呈现。图为展览现场:会堂抽屉里的文字

2023年6月2日,电影《流沙的方向》相关图片展“案头前的浩瀚”在上海思南书店呈现。图为展览现场:壁画与Geca Kon书店

2023年6月2日,电影《流沙的方向》相关图片展“案头前的浩瀚”在上海思南书店呈现。 图为展览现场:当代艺术馆“小黄房子”陈丹燕的办公桌。

在书店放映作家的电影是陈丹燕的梦想,她又实现了。

2023年6月11日,上海电影节iapm百利宫影城6号放映厅。 丁小文坐在影院最后一排,观看了编剧陈丹雁的电影《流沙流淌的方向》。 他回忆起第一次去塞尔维亚,已经9年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