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那嘉佐:《街娃儿》对我来说拍得非常尽兴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计划”作品《街头男孩》于6月16日全国展映。上映前一天,导演那嘉佐从济南路演来到上海参与创投。本届上海电影节首都荣誉揭晓。
“我去过很多电影节,一直想回家看。” 《街头小子》从上影节起步后,一路杀到戛纳“独有关注”单元。 那嘉佐开玩笑说,当时他还不到30岁,制片人管虎还没有“刮胡子”。
《街头小子》海报
《马路宝贝》由管虎监制,梁静担任总制片人,那嘉作执导,李九霄、黄米依、余爱蕾、沙宝亮、姚璐等主演。 以京沪广迁徙潮为背景,聚焦本世纪初川渝地区一群想走却没走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深入一步步走进这群人的内心世界,探寻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体验。
僵硬冰冷的父子关系、压倒性的生活压力、躁动不安的青春、难言的爱意……影片用充满活力的视听语言描绘了倔强的东子、漂泊的九儿、落魄的出来细君和一群孩子。 小镇青年,他们就像长在街边的野草,无论面对狂风大雨,还是坚硬的岩石和碎石,他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呈现一个“痛苦”的角色
《街头宝贝》讲述了一段痛苦的青春往事。
在潮湿寂静的山城yan火中,“街娃”冬子(李九霄饰)艰难度日。 日子在流血与伤痛中缓缓流逝,但冬子终究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寄托:一是固执父亲的照顾,二是对纹身店老板九儿(黄米依饰)的执念。 情感。 冬子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幸福,却始终逃脱不了父亲、九儿、惜君、四哥等人物的爱恨纠葛。
导演那加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最初塑造角色时,首先被代入到青春期和20出头的状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接近动物的时刻。”
《街头小子》剧照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人的困境与遭遇,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对应的现实原型。 余爱蕾饰演的惜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形象。 它是根据那家佐父亲的一个朋友创作的。 他叫惜君,却不是瘸子。 “也许我这辈子只见过他两次,小时候他开了台球厅和KTV,人气很旺,那是90年代初期,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看到他的时候很有精神。是的。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52岁了,已经因为喝酒脑血栓了,离婚了,女儿刚上大学,钱也快没了,这样的一个状态。”
在那加佐看来,这个世界的叙事都是横截面的。 “有人来跟你说他的一个朋友,他会说10年前他是怎么认识这个人的,10年后又是怎么认识这个人的。我觉得这十年之间的变化,各种这个角色的经历创造了他现在的时刻。” 惜君这个角色承担了很多人在生活中的各种遭遇和不如意的经历。 此外,片中父亲这个角色有心脏问题的安排,也来自于那嘉佐父亲的身体状况。
纳加佐认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中立的一面。 他在开始构建九儿这个角色的时候,就拿出了自己最敏感的部分来塑造这个女性角色。 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在“街头男孩”的故事中,男女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而是一种来回摆动的特征。 “我不好意思说,这是四男一女的故事,我就抓住他们最典型的特征,说这是一个瘸子,另一个摇摆不定的人,那就是九儿。恰好,这是一个女人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孤独的已故英雄,一个非常执着于社会的大哥,大概就是这样描述的吧。
《街头小子》剧照
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愤怒和指责的背后,有些虚无。 冬子、九儿、惜君、父亲、四哥,片中主要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独特气质,既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也是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人的特征. 普遍的共性。
人的脆弱和敏感,也是那加佐想要表达的主题。 剧本写好一段时间后,那嘉佐沿着长江中下游走去取景。 在三四线城市,他边走边观察街上的行人。 他经常看到这种状态的人,他们身上的真实生活远比他想象的要生动。
饰演冬子的李九霄和那家佐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就认识了。 这个角色,几乎是那嘉佐为他量身定做的。 剧本只写了10场戏,贾佐没忍住,把剧本发给了李九霄。 “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品质,他的眼神很干净,也很真诚,有一点孩子气,他身上的独特之处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承受着不同外化形式的痛苦,有的是纹身的痛苦,有的是疾病的痛苦,有的是战斗的痛苦。 “痛苦是一种特殊的内心事物,真正的痛苦是无声的。” 在打斗动作设计上,那迦作想要呈现一种“不流血的暴力”,让观众可以冷静地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场面,而不需要关注暴力的血腥程度和激烈程度。 “冬子有危险感,我拍的这群人都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危险,但危险感的背后,是他们的爱。”
2021年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街头男孩》导演那嘉佐与女主角黄米依亮相红毯
艺术系学生被北电开除
那嘉佐说,如果他没有读美院附中,很有可能会过上冬子那样的生活。 躁动似乎是贯穿那嘉座青春期的情绪。
在进入电影学院学习电影之前,那嘉佐先是毕业于美院附中。 本来他想做当代艺术,喜欢的方向是壁画和雕塑,但没能如愿考上美术学院,阴差阳错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去摄影系挺好的,以前我呈现的视觉都是静态的,学的就是这些。但是到了电影学院,你要思考动态是什么样的,动态是什么?”不同的标准体系和指南。”
读书时,那加佐对纪录片的兴趣甚至超过了他在电影学院的原专业。 他经常去纪录片班听他们讲。 于是,大二那年,他多了一段因为旷课经历太多而被电影学院开除的特殊时期。 “那时候,我任性、不守规矩、不懂事,就觉得这节课可能会有趣,就去听,觉得好玩就去学。” 后来谈及这段经历时,贾佐已经“云淡风轻”了。 “当你辍学的时候,你心里肯定会觉得不满足,等你长大了,你会觉得规矩被你破坏了,你要付出代价的。”
《街头小子》剧照
那嘉佐很感激在美院附中的学习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是构图和色彩的习惯,还有反复绘画训练形成的对画面的观察方法和整体感知。 “画画的时候,往往要从远处看整体。它告诉你的是,在观察方法上,要学会看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看到的细节进行总结融入整体。” 画面中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被那加佐转移到了电影的叙事上。
“《街头小子》也是不断的中断和连接,然后就会有一种疏离感,这其实是我从绘画中得到的一种观察方式,也和我的叙事方式有关。” 在《哪家左传》中,任何一种训练,无论乐舞,其实都是以此类推。 它会与其他事物相关联,你可以从中找到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视角。
《街头小子》从剧本创作到现在的上映经历了很多变化和调整。 “最大的调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世界的眼光不再像以前那样愤怒和优越”——“我需要根据我现在的理解来制作我的生活素材和我过去的叙述。” 贾佐告诉澎湃新闻,剧本是在二十六、十七岁的时候写的,但他当时的很多认知并不满足,而整个过程的收获,“我觉得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够我自己了。”
那嘉佐导演(右)于2017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表演讲
那嘉佐导演(左)在2020上海国际电影节洽谈现场
那嘉佐导演凭借上影“青年导演计划”出炉的作品《街头男孩》参加了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创投荣誉发布
作为《街头男孩》的总制片人,梁静对娜嘉佐处理方式的转变感到惊喜。 “现在他用一些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风格去强调一些东西,让人觉得很生冷。我看的时候,其实是压抑的,但是电影需要这种情绪。情绪,编织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制片人管虎一开始告诉梁静,他在那家作身上看到,他年轻的时候很“格”(格,北京话里是怪的意思)。 但梁静却说:“光有这个劲是没有用的,很多玩摇滚、画画的人都有这种‘格’的东西,但你得真正发挥你的天赋。”
原来,巨蟹座的梁静时常有妈妈般的想法,而像“小管老虎”一样的娜嘉佐,为了一场戏怎么拍、怎么剪,争执不下。 “我也反思过,有些地方,我要是强硬一点就好了,但不管怎么说,‘老虎’的创作态度就是自由。” 后来,梁静发现,“他肯定不会认的,一定要撞到那堵墙上,撞到墙上摔倒,你知道有多疼。” 对于新导演的成长之路,制片方最终不得不“放手一搏”。
那嘉佐记得很清楚,开拍前管虎给他发了一句“享受”,“其实这是一种肯定,当然《马路仔》让我拍的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