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时代巨匠的赤子初心,纪念谢晋诞辰百年论坛、纪念展举行
谢晋曾说:“我的每一次创作,都是生命的燃烧。” 谢晋导演以燃烧生命的热情,从影60年,拍了36部影片,谈人间大事,书写家国史。 在他的镜头下,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与国家的命运串联起来,引发了几代中国观众的历史记忆和广泛共鸣。
2023年恰逢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诞辰100周年,也是谢晋创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成立30周年。 6月16日,“时代巨匠·百年回眸——谢晋诞辰百年论坛”在上海电影城举行。 与谢晋导演生前关系密切的电影人代表和影评人,从谢晋的经典作品和艺术人生出发,分享这位“时代标志”电影大师的跨时代电影精神。
谢晋导演旧照回顾。 视频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02:00)
恰逢上海电影博物馆成立十周年。 作为庆祝十周年的重磅展览,“童心:谢晋百年诞辰特展”也于6月16日开幕。开幕式上,在《牧马人》中有感人表演的牛本、谢晋的三位女导演金氏弟子史晓华、吴振年、鲍志芳,导演郑大胜代表导演黄淑琴; 谢晋昔日好友黄建新、焦雄平、王彤、噶间文俊等悉数到场,与谢主任分享珍贵回忆。
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特展
电博开馆10年来空间最大、展品数量最多的展览
谢晋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和艺术家,是奠定中国影视事业发展基石的开拓者,是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同路人和见证者。 此次电影博物馆的策展主题来自谢晋的一句名言“艺术家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整个展览面积近600平方米,展出展品534件/组,分为八个板块,全面介绍了谢晋的成长历程、亲情、电影创作成就、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探索、朋友圈等,还原了《芙蓉镇》的场景和谢晋书房的场景,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最大的展览空间和最多的展品。 其中,谢晋在华北革命大学时期的日记和《鸡毛函》的创作笔记200余篇。 珍贵展品均为首次展出。 对于策展团队来说,“展品太多了,但每一件都舍不得删除,每一件物品都体现了谢晋对电影的热情和强烈的情感。”
谢晋和他的电影早已屹立不倒,形成了一种厚重的“谢晋精神”:一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学术精神,一种以情感感动人心的艺术精神,一种燃烧生命的创造精神。 上海电影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与大家一起纪念和传承谢晋精神。 开幕式上,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尔号召全体艺术创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创作,不断创作。激情,拥抱这份赐予我们的礼物”按时。”
在本届上海电影节的致敬大师单元中,展映了谢晋的多部经典作品。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大师
谢晋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渊源可谓深远。 早在80年代,谢晋就在各种公开场合呼吁:加强中外电影交流,尽快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时,谢晋不仅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还执导了《舞台上的姐姐》、《老人与狗》等影片。本届电影节的“谢晋电影节”。 在精选部分精选。 在今年的致敬大师片中,谢晋的《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大李小李与老李》等不同风格的影片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其中不乏也成为影迷抢票的热门选择。 开幕式上,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感慨地说,“1993年上海电影节的设立,是造福了他们这一代电影人,造福了中国电影。 ” 电影节当然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电影节。 导演。
论坛网站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奚美娟表示,讨论谢晋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分享谢晋的精神面貌,最好不过了。号召力和人格魅力,为当下的电影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命运。 纪念和致敬。
“他执导的影片风格如此之多,这在中国电影中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在电影艺术上不断攀登的勇者。” 石晓华导演是跟随谢晋时间最长的副导演。 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谢晋曾说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名声”,“这不仅在他的行动中得到了深刻印证,而且也被时间证明了。”
获得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寂静岭》,由谢晋主持的评委会评选。 谈起这个伯乐,台湾导演王彤感叹,“他的电影是到心里去的,不是到眼睛里去的。”
谢晋的影响不仅限于老一辈艺术家。 导演郑大胜认为,虽然当时电影界掀起一股新思潮,批判谢晋的旧模式,但回顾这些年,发现那些潮起潮落的议论已化作水滴,“他的作品立于不败之地像石头”。 他创办的恒通明星学校曾发掘过电影明星。 陈思诚导演回忆起在沈阳被谢晋选中的经历,还是有些受宠若惊。 “真想坐着时空穿梭回校园,向他请教。”
谢晋的妻子许大文生前曾说:“谢晋永远属于祖国和人民”。 谢晋去世十年来,他的作品从未过时。 在谢晋论坛上,黄建新谈到了自己的小发现,“最近谢晋的电影豆瓣评分一直在上涨,有几部已经突破9分,9分以上被年轻人称为‘神片’今天的人,说明他的作品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