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的热爱和信心,从开始到未来

首页 > 社会新闻 > 内容

对电影的热爱和信心,从开始到未来

6月18日,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个周日。 影迷们依然争先恐后地赶赴现场,《悲伤之城》《杀人回忆》《火山之恋》《乱世佳人》等热门影片将迎来一大批新观众。 金爵奖颁给了各个公司,前一天晚上刚刚在电影院获奖的新片,成为了社交媒体和影迷群当天求票的“甜蜜点”。 前一天晚上,作为闭幕影片的《热血沸腾》对本届电影节的压轴作了相关总结。

六月的上海,仿佛整个城市都因为电影而忙碌起来。 设有16个主单元和37个分单元,放映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50部影片。 短短十天,共放映1490场次,充斥着电影爱好者的生活。

中外电影人和电影佳作齐聚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参与光影盛典。 从金爵论坛到电影市场,活动层出不穷,从业者探讨创作与行业趋势……

人们谈论电影,欣赏电影,思考电影,期待电影。 这种久违的兴奋,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美。

回首历史,可见城市文化底蕴与自信

30周年和25届之后,四舍五入的数字总让人留恋。

电影节期间,在纪念谢晋导演百年诞辰活动上,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感慨地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谢晋电影人的福利。中国电影的金氏一代。”

纪念谢晋导演百年诞辰活动

放眼今天,电影节主会场上海电影城络绎不绝的人流,以及你处女作的全球首映式,想象一下,在90年代初,老一辈电影人仿效国外考察的经历。 “依葫芦画瓢”的策划设计,以整容和磨合的方式请客,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克服万难。 感觉前辈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很多关于电影的记忆,也因为这个六月而有了被唤起的理由。

全新的上海电影院

时隔一年多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场上海电影城,克服重重困难,如约与影迷重聚; 大光明电影院的楼梯上,印着金爵奖最佳影片和各届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名字的路旗,也唤醒了影迷的记忆。

30年来,这个中国A类国际电影节从无到有。 期间经历的岁月,在越来越长的放映名单中,在创纪录的影片中,在观影人次和票房记录中。 影迷征集的票根、海报、市民手册……从500余名影迷手中征集的《上海电影节与我30年》合集,吸引了2万余人次现场打卡观展。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亲情”。

“光之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三十年展”影迷梅海星提供的展品

入围今年《钢琴之声》主竞赛单元的导演杜明丽、迪路迪在放映后感慨万千:“上海的观众太棒了!” 《发电》开发了求票、出票、换票的小程序,惠及无数同行;从观众积极倡导不说话、不刷屏、不吃饭,到自制票夹及周边自制票夹及周边 自制宣传文明电影,网络上发起了各种文明观影的倡议;从一票难求的热门电影,到苦苦挣扎的小众新人的纪录片作品发现,热爱电影的观影文化,也是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

参加过首届电影节的铁杆影迷梅海星说,他最喜欢的场景是大厅散场时,成千上万的人涌出影院。 “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举办上海电影节,彰显了包容性和多元性。 回顾本届电影节,除了感慨昔日文化先行者的远见与魄力,打造了这个“中国独一无二、亚洲一流”的A类电影节,也看到了这个欣欣向荣的成长历程。过去30年的文化节。 在历史上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0年代,以对外开放为窗口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当时处于低谷的中国电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开了国内外市场的大门,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提供多维度参考。 部门; 在蓬勃发展的影坛,电影节也成为一个巨大的平台,直接高效地推动一大批优质电影项目的诞生,同时通过自身的审美和评价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声音标准; 在“寒冬”的艰难阶段和疫情的影响下,电影节成为行业的助推器。 从2020年全球大部分电影节闭幕时的坚守,到2023年重新开放开放拥抱世界,电影回来了,精彩又回来了。 在这里的重逢,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了行业的复苏。

携新作《他的礼物》走上闭幕式红毯的李非导演说,“这次电影节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电影重现了节日的光彩。我遇到的每一位电影人的脸上电影也再次闪耀,这让我强烈感受到大家对电影的热爱和对华语电影未来的信心一直都在,这反过来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30年的积淀,当下华语电影的许多中坚力量都出自于此。 上海国际电影节秉承“立足亚洲、聚焦华人、扶持新人”的节庆定位,不断强化电影产业链人才培养环节,形成了短视频、金爵短片、创投集训营、电影项目创投、金爵士奖亚洲新人单元、金爵奖和SIFF YOUNG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的“6+1”梯形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衔接于各个环节,不仅帮助新人从初学者逐步成长为真正投身电影事业的电影人,也为处于不同创作阶段的项目和电影人创造了各种机会的行业联系。 在亚洲新人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介绍,曾宁浩的《绿色草原》、万玛才旦的《静谧的玛尼石》、曹保平的《光荣怒火》,都是从这个舞台走向世界的; 创投平台上线的《街头宝贝》一路杀入戛纳,时隔6年上海电影节全国公映; 《云》,今年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 凭借《又见奈良》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导演彭飞携新片《醒来感觉爱你》来创投寻投资机会…… 新人在成长,人才还在这个系统里循环。

创投单位合影

带着新项目《我们星球上见》来到创投的青年导演原根说,“在这个极度内向的电影行业,创投给了像我这样缺乏资源和经验的年轻导演机会,被行业接受了。我看到了机会。” 而成熟的导演选择回到这里,也是因为这里的职业。 从创投一路走来,体验了上海电影节的方方面面,今年还入选了SIFF YOUNG×上海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 经历过多个电影节的电影人李晓峰认为,上海电影节的支持非常重要。 有两点让他特别受益,“一是本分,二是诚实,不是造星工厂,也不是适得其反。”

与电影交朋友,在电影中看世界,看自己

在今年的电影节开幕式上,导演陈凯歌说:“给电影节的礼物只能是电影。”

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共同为这个三十年的电影节和中国影迷带来了一份奢华的“大礼包”。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亚洲新人、纪录片、动画片、短片五个单元,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个电影摄制组,齐聚上海,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名,与中国电影人和观众交流令人难忘的交流随之而来。 本届金爵奖的质量,一方面是36部全球首映、12部国际首映的硬核数据,另一方面是题材丰富、视角多元、题材多样。

91岁高龄的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司携第90部导演作品《你好,妈妈》亲临上海。 他与上影节的缘分,是从老朋友谢晋导演开始的。 每次来上海,我都会去谢晋的墓地祭拜。 “这也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海外电影节了。”

山田耀司

意大利电影《生命的第一天》导演保罗·热那亚第四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 曾担任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的他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电影的机会,把电影带到这里,我能感受到中国观众的反馈和情绪”

好片太多导致竞争激烈,主竞赛单元评委文彦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世界电影人交流的窗口,虽然有竞赛的功能,但艺术的本质是不是竞争,而是交流。”

以影交友是上海电影节一贯的传统,也是本届电影节随处可见的好景象。

参加即将上映的新片《八角笼中》试映会的王宝强,将自己的首映礼变成了好朋友的“联合推介会”。 好朋友前来支持观影的影片,包括陈思诚监制的《失踪的她》、陈志希监制的《热血沸腾》、苏亮执导的《学习爸爸》,都在努力宣传。 因此,“唐探剧组同框”、“泰剧剧组同框”等经典场面让人啼笑皆非,却是电影人将观众带回电影院的心愿和决心。 制片人陈志希表示,“越是困难,越要让更多的电影人团结起来,大家一起用好内容,把观众带回电影院。”

《八角笼里》见面会

拍电影的人如此,看电影的人也是如此。

对于从山东来到上海的影迷丁丁来说,第一次参加上海电影节的经历就像是一次“影迷专属的毕业旅行”。 第一次在影片放映结束时与观众一起为影片鼓掌的经历让他非常激动和感动。 对于今年上海电影节首映的部分影片如彩蛋般的映后见面会,他也感到特别兴奋和感动。 惊喜。 “线上换票、发票让我感受到了球迷之间的一种友情和互助,整个过程只需简单的几笔换票就可以轻松完成。”

就这样,他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也都同意分享观影后的观影感受,让他觉得很开心。 整个电影节期间,他完成了20部电影的观影计划。 不仅有《悲情都市》、《末代皇帝》等经典影片让他体验到“抢票王”的快乐,还有爱上小分队的《漫漫长日》和看完电影后的《少年日记》。 独特的魔法。 他说,“小时候,我们不懂得沟通,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心声,直到十多年后长大后,我们才能对大银幕上的孩子感同身受,通过这些电影我们年轻时的男孩。” 我自己,迟来地分享我童年的情感。”

丁丁同学的电影票

对于影迷来说,是“享受”优秀电影盛宴的“高档餐厅”; 是感受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寻求海内外商机的“超级平台”。

趁着电影产业全面回暖、经济整体向好发展,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全面回归线下。 立足于上海龙之梦大酒店电影市场,汇聚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展商,涵盖制作发行、拍摄基地、内容制作、后期制作、影视院校、投融资、技术支持等各个环节在电影产业链中。

前几年创新的“国际影视云市场”在今年电影市场回归线下后得以保留,海外号召力不减。 众多海外影视行业机构积极参与,包括希腊、、、、TBS、MBS、TV、Film……各类海外展商“云”齐聚“国际影视云市场”,展示近300个影视项目,为国内买家寻找海外优质内容,也为国内展商与海外买家搭建沟通桥梁。

组委会注意到的一个显着变化是,中外展商来到电影市场不仅是为了寻求产品版权交易,更多的是宣传各国和地区的电影政策,展示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电影市场

包括被业界视为“三巨头”的《银幕》、《综艺节目》和《好莱坞报道》,不少海外媒体纷纷聚焦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它的持有标志着中国商业和电影行业的新动力。”

通过拍戏结识朋友,也是为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打造“朋友圈”。 进入第五个年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将通过交流互鉴,进一步完善和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自2018年“一带一路电影联盟”成立以来,五年来,各国建立了电影人信息共享机制和相互推荐机制。 3 个国家的 55 个成员机构。 本届电影节期间,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联盟成员机构的嘉宾齐聚一堂,分享成果、交流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电影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雪云》放映现场

在担任希腊驻上海总领事期间,西施施作为嘉宾出席了“一带一路”电影周放映会。 辞去外交使节职务后,他成为电影导演和编剧。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支持下,该片于2019年在上海开机。今年电影节期间,这部中希合拍片来到上海,对处女作《一日一日》进行了特别放映。 ,实现了这位新导演画圈、结缘、寄托心愿的光影梦想。

“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展映了20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影片。 截至本届电影节结束,“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了来自49个国家的115位导演的111部新作。 电影周期间,新设的“光影引领”工作坊作为新板块,邀请电影节和电影公司的行业专家与电影人交流,探讨内容创作与国际制作发行相结合的实践策略。 分享经验,展望行业未来。 这或将成为该平台未来发展的新突破口。 今年,上海电影节与华夏电影达成“战略合作”,将有力促进联盟成员机构间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交流。 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将在更多国际平台传播,扩大多元文明影响。

展望未来,科技驱动行业创新

如果说《闪耀三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众不同,那大概是因为这届电影节是史上最“科技”的电影节。 感兴趣的行业人士和热情的观众一定会发现,“科技”这个关键词在历届电影节上从未被如此频繁地提及。

对应抢票环节的热门科幻单元,线下电影人讨论的话题与科技带来的变化息息相关。 “AIGC”、“数字影视”、“虚拟宇宙”等新鲜词汇成为众多论坛活动的主题关键词。 从业者齐聚一堂,交流技术发展和未来可能。 创作者讨论了新的机会、生产模式和创意。 毫无疑问,科幻电影的未来不仅仅局限于《流浪地球》、《月球上的孤独》等类型。 票房大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惊艳众人的人工智能创造也有足够的案例素材可以讨论。

有人为“未来已来”的科技巨变激动不已,也有人为跟不上技术迭代而发自内心地表示焦虑……电影节已成为思想碰撞出火花的空间,而许多全新的“吃螃蟹”创新也从这里开始实践。 就连不断输出国产文艺片的《大葱计划》,今年大师对白的主题也是郭帆导演当下对新技术的思考和运用。 在创作《流浪地球3》之前,他们会花更多时间评估新技术。 这些应用未来能否转化为大屏内容,传统分发渠道之外是否会出现新的载体,是郭帆和他的团队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对电影的热爱和信心,从开始到未来(图1)

数字影视体验展

在普陀区举办的“数字影视体验展——超感试验场”,通过360影院全景、三维交互体验、虚拟现实(VR)剧、扩展现实(XR)设备等,让大众与尖端技术见面。 同时,它所带来的新鲜感,将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电影和科技的兴趣,加入到发展中国电影事业、建设电影强国的队伍中来。

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国内外电影人提供交流行业发展新动向、新动向、新动向的平台。 在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元界的概念也被应用到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在《》中设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元界体验路演中心吸引了近10万人次观影节日。 专业人士和普通影迷前去打卡,体验未来电影的无限可能。 在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作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战略指引下,电影节还利用丰富的线下场景优势,为影迷打造了新颖的沉浸式互动场景。 .

携新作《749局》和主角“马山”智人形象来到上影节的导演陆川,此次与猿动力、中国移动咪咕合作,以《749局》为契机,共同探索元宇宙电影产业的新模式。 陆川说,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设备,作为“虚拟宇宙的入口,它可能会彻底改变看电影的方式”。

首次专门设立并在松江举办的科幻电影周,国内外科幻电影创作者、科学顾问、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中国科幻电影新动能。 嘉宾之间的交流意味深长,干货满满。 作为《盗梦空间》、《巨齿鲨2:深渊》、《蝙蝠侠》等商业大片的视效总监,彼得·贝布给年轻科幻电影创作者中肯的建议:“一方面,拥抱现有技术,比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达到想要的效果,可以达到类似大制作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自己去拍电影,因为起源电影的好坏不在于技术,新技术造不出电影,还是需要人去造故事。”

上海科技影都影视合拍产业联盟成立

除了思想的碰撞和新技术的展示,上海对科幻电影发展的重视更加“接地气”和“务实”。 从官方的一系列活动可以看出,本届政府主导的电影节有意识地从制度建设、资源支持等方面促进了这一类电影的发展。 《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规定》在2020年松江区影视产业扶持政策2.0版本的基础上再次升级,从将原来的16条支持措施增加到18条,并增加“针对影视产业重点环节的具体支持措施,如支持影视企业上市、支持影视新兴业态、鼓励引进培育影视产业等”。和影视人才,加大了部分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了部分政策支持范围,调整了部分条款,重点项目来了。活动现场,上海科技影都影视合拍产业联盟成立。

王宏伟

著名制片人王宏伟鼓励当今的年轻科幻电影人“比现实世界看得更远”。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科技氛围”如此浓郁热闹,从本届电影节中涌现出的中国电影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上海电影节是未来我们中国电影高速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希望未来30年,上海电影节能保持这样的势头,永远汇聚好电影、好创作者,共同为中国服务。”电影添砖加瓦。” 张默导演说。 对于走过30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面向未来的展望。 李晓峰导演说,“30年其实还很年轻,过去30年,我们很多标准,电影语言标准,制作技术标准,都没有那么成熟。未来30年,希望上海电影能储蓄已成为亚洲最坚实的电影基地。”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