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论坛|万物皆屏?意念交互?科幻或将成为现实
6月20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智慧传播、视听与科技创新”主题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多年来,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技术研讨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广电行业的发展,已成长为中国广电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之一。 研讨会以前瞻性和现实性为主题,对引领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坛网站
本次主题报告将汇聚全国广电、互联网企业、高校、科技企业的相关高层领导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智慧广电视听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技术。 报告将围绕广电未来规划、人工智能内容的产生、未来电视、大数据、超高清等新兴技术,探索在智能制播、智能网络、高清电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科技视听等,并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全媒体内容生产等大视听场景的技术路径,从技术到商业,从政策到市场,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全面探讨科技创新对未来电视生态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辑部委员蒋文波提到,据工信部统计,我国5G用户已突破12亿,家庭宽带用户已突破1亿,提供了绝佳条件为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在家看电视,8K电视传输是120M,4K是36M,现在千兆家庭宽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家看超高清电视完全没有问题。”
除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电视行业也在不断推进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转型。 以上海文化广播电视台为例,“十四五”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力推进台群数字化转型,通过核心发展理念实现SMG价值数字化再生“音视频+”。 大视听时代,面对数字经济重新定义万千行业的挑战,上海文化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育人提出“三个坚持”:“第一二是坚持广电传统专业性和长期性,保持音视频对接新技术和新科技的演进能力。新应用诞生。三是坚持主文化产业的专业性和长期性,保持全媒体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
据陈育人介绍,SMG正在积极运用5G、AR、XR、超高清等新技术。 SMG面向沉浸式体验、实时交互、数字孪生等新兴市场,激发链接新技术、产生新应用的演化能力,使得SMG的价值在适应音频与音频之间的链接中得以再生和强化。视频与新技术、新入口、新场景。 “我们的IPTV和OTT有线电视系统基本具备4K制播能力,并开通了4K卫星频道。” 2018年以来,SMG保持着每年1-2部8K全景声长视频的产出。 获得多项国际国内专业奖项,实现8K全制程拍摄技术经验积累,依托原有的虚拟制作团队和自研能力,打造了虚拟主播矩阵“申玉亚”、“东方爱” 》和《龙小娇》活跃于电视新闻、卫视综艺、长三角广播等领域。
本次大会上,与会者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以“智慧广播、大视听、科技创新”为主题,立足于云数据、5G、AIGC、XR、超宽带等新技术的有效运用。高清晰度,他们想象的大视听时代,智能广电技术给人们娱乐、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变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素川指出,当前广播电视领域面临着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科技创新进入新时代。 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 “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他认为,传媒业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艳峰以此为例,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通用大模型与生成智能媒体”的主题报告。 对于人工智能的划时代性,王彦峰将其比喻为“人工智能迎来了一个时刻”、“它带来的新一轮信息革命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变革”。 在他看来,颠覆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让人工智能的业务从To B变成To C,二是让特殊人工智能变成通用人工智能。 “以前一种模型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用一种模型解决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
“代表所代表的通用大规模模型解决了一个共同的基石,大规模领域模型才是真正能够提高行业生产力的模型。” 在王彦峰看来,目前生成式AI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是最广泛、最深入的。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继PGC(专业生成内容)和UGC(用户生成内容)之后新兴的内容生产方式。它具有自动、高效、多样化、富有创意的优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3D模型和代码都可以由AI生成,因此像我们媒体这样内容需求巨大的行业将最先迎来创新应用。”
此前,电视行业的热情引发了电视行业的热议,比如如何利用AIGC技术打破表达的束缚、加速想法的落地等等,全球多家企业都公开表示他们会尝试用它来干预内容生产过程。 王艳峰举例讲述了AIGC在与总台合作修复历史影像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帮助。 “在总台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开始探索对过去的标清素材和历史图像进行超高清视频增强的技术。我们已经做了五年了,但传统的人工智能增强方法“首先是细节。第二是油画和平滑皮肤图像质量的挑战。生成式AI可以解决原来传统AI增强技术的缺点。”
比王彦峰的技术想象更进一步的是,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素川带来了报告。 他提到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2035年未来电视发展战略规划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畅想“未来电视”的六大特征从用户角度:
一是渠道定制。 该频道将改变电视台统一节目、固定节目顺序播出的传统形式。 它是根据观众的观看习惯,从海量内容库中自动编排并持续智能推送定制节目的新形式。 二是多元化。 未来,呈现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手持终端等显示媒体,甚至可以采用非屏幕成像作为电视呈现。 从室内到室外,无论用户身在何处、何地,都可以享受优质便捷的电视服务,实现“一切都是屏幕”。 三是视听沉浸。 未来的电视将是超高清、全景声、多角度、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视听技术结合气味、温度、湿度等多感官模拟技术,可以调动观众立体、多维的感官体验,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的视听体验。四是智能化未来电视将不再是“我播你看”的简单形式,而是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实现海量资源的高效匹配和精准接入。第五是交互人性化。未来的电视将不仅仅依靠遥控器来控制电视,还会利用语音识别、眼动追踪、机电感应、触觉反射、3D手势等与电视屏幕中的人物进行交互。网络无效,未来将突破广播网、通信网、互联网的界限,实现跨网络智能协作、无感切换。 全面融入人们的数字生活。
2023年是广电行业数字化发展、智慧广电转型升级、广播电视全面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 与会领导和代表达成共识:广电机构和相关科技企业需要继续向更深层次推进媒体融合,以实现自身转型改革,深化媒体融合的主要战略。 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业、传媒业实现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这些科幻的计划和想象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论坛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