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日子》:粗粝的生活质感与鲜活的青春群像
斑驳的白墙、泛黄的瓷砖、成堆的课本……电视剧《追光的日子》中的“粗糙”细节还原了真实的校园环境,通过“不完美”实现了作品的真实质感。 观众看到了青春时光里那些不完美的缝隙,也看到了从缝隙中迸发出的青春火焰。
生活的复杂问题,折射出彼此的光彩
剧中,师生、父女、同学在逆境中相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困扰着大家,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同样的情况。 高考就像矗立在不远处的一座灯塔,朝着光明奔跑,成为每个人摆脱当前困境的希望。
故事一开始,每个角色的第一次出场都有些混乱,以一个摇摇欲坠的姿势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在以往的青春励志作品中,老师通常都是启迪人生的形象。 然而剧中导师郝楠登场时,却是一位留着长发、穿着宽松花衬衫的台球馆老板。 浩南与大众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完全不同,更像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学生,但这一面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加踏实的老师。
故事并没有渲染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无私奉献,而是从“共生”的角度刻画了师生对彼此的意义。 浩南老师会哼《魂斗罗》主题曲,还会玩《超级马里奥》。 他的叛逆和孩子气让他真正走进了“14班”学生的内心世界。 然而,重回讲台的郝楠内心是否也有疑惑和退缩呢? 如果故事能够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那么故事中的师生关系也许会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由于“唯分数论”的严重后果,郝楠的教学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台球厅回到讲台的郝楠,既是救世主,又是被拯救者。 作为一名老师,郝楠帮助学生们一一解开青春的心结,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光明。 落榜的考生、叛逆的学术大师、厌学的“富二代”……14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 这些结让他们看起来与学校有点格格不入,无法成为通俗意义上的好学生。
或不幸,或琐碎,或迷茫,剧中人的窘境各有不同,但都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努力。 因此,当他们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别人时,就意味着他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理选择,他们用觉醒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的生活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平凡的生活因“追光”而不平凡
“每次谈到飞机,我的眼睛都会闪闪发光。” 任真、高远等同学,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他们眼中的光芒永远被梦想点燃。 以往青春校园题材的作品往往侧重于朦胧而纯粹的情感,而《追光的日子》则以励志的视角讲述了学子们的追光之旅,用学习和成长诠释了青春的意义。
整个故事是从任真填满志愿的动荡开始的。 “高考志愿者”是青春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求学目标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的热切期盼。 医生、飞行员、或者赚钱养家,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期望。 他们对未来的炽热目光照耀着现在的自己。
高远看到飞机时难掩喜悦,任真穿上白大褂,一扫生活的阴霾……追光者虽然是朝着前方的光奔跑,但真正照亮的却是他们灯塔。 这种对“光”的向往超越了年龄段和行业的界限,其意义远大于“青春校园”类型本身。
《追光的故事》中,学生们的困境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拖累”,来自于对父母的反叛,或者是被误导的审美观和爱情观。 故事按顺序展开,塑造出一幅生动的群像。 每个人的生活都串联起整个情节。 每个学生的个人故事都有其代表性和值得思考的现实意义。 故事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内心世界出发,用深厚的人文关怀澄清学生的尴尬,发挥教育对人的深刻影响。
然而,当写作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和家庭时,课堂上的故事就被边缘化了。 该剧多次探讨“原生家庭”,但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较为笼统。 事实上,学业压力可能是所有高考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熬夜学习但仍然不理想。 这种与学习游戏相关的“常见”问题也值得花篇幅详细阐述。
同时,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剧的叙事魅力有相当一部分在于“想听接下来发生什么,请听下次分解”的章节式悬念。 《高考》的主线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像串珠一样串联起来,但总体来说,故事之间的递进感不够强。 以单元的形式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时,戏剧张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而言之,电视剧《追光之日》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性。 老师扮演“驱散者”的角色,在追逐光明的同时指引方向; 追逐光明的年轻人,犀利而生动,穿越人生。 风雨迷雾,伸出手,触摸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作者:彭小春)